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的是(唐诗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

# 简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咏物诗是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其中以“咏蝉”为题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唐代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咏蝉诗作。这三首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的佳作,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还蕴含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它们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及李商隐的《蝉》。## 虞世南《蝉》:高洁志向的象征### 作品原文与背景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蝉》诗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创作于他仕途平稳之时,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内容详细说明 这首诗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吸食露水的形象,象征着纯洁高尚的生活态度;“流响出疏桐”则表现了蝉鸣悠扬传远的特点,暗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自身的才华脱颖而出。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进一步强调了成功源于内在修养而非外力帮助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依赖权势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 骆宾王《在狱咏蝉》:悲愤中的自我辩白### 作品原文与背景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因参与反对武氏政权的活动而被捕入狱,并写下《在狱咏蝉》一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内容详细说明 该诗以蝉自喻,抒发了诗人被冤入狱后的深切感慨。“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点明时令及环境,“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用对比手法突出岁月蹉跎与理想破灭的矛盾心理。接下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形象地描述了身处困境中的艰难处境。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出渴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清白无辜的愿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以及对公正的渴望。## 李商隐《蝉》: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品原文与背景 李商隐(约812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蝉》诗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内容详细说明 此诗通过对蝉的观察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揭示了蝉因栖息于高处而难以觅食的事实,寓意人才虽有才能却常遭冷遇的无奈。“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生动刻画了清晨蝉鸣渐弱直至消失的情景,让人联想到时光流逝带来的生命消逝。“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借由自身官场漂泊的经历感叹家园荒废的悲哀。最后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明诗人从蝉身上得到了警示,意识到保持清廉操守的重要性。# 总结综上所述,虞世南的《蝉》展现了高洁志向;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体现了悲愤中的自我辩白;而李商隐的《蝉》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三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咏蝉诗中的三绝之作。

简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咏物诗是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其中以“咏蝉”为题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唐代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咏蝉诗作。这三首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的佳作,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还蕴含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它们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及李商隐的《蝉》。

虞世南《蝉》:高洁志向的象征

作品原文与背景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蝉》诗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创作于他仕途平稳之时,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内容详细说明 这首诗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吸食露水的形象,象征着纯洁高尚的生活态度;“流响出疏桐”则表现了蝉鸣悠扬传远的特点,暗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自身的才华脱颖而出。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进一步强调了成功源于内在修养而非外力帮助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依赖权势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

骆宾王《在狱咏蝉》:悲愤中的自我辩白

作品原文与背景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因参与反对武氏政权的活动而被捕入狱,并写下《在狱咏蝉》一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内容详细说明 该诗以蝉自喻,抒发了诗人被冤入狱后的深切感慨。“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点明时令及环境,“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用对比手法突出岁月蹉跎与理想破灭的矛盾心理。接下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形象地描述了身处困境中的艰难处境。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出渴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清白无辜的愿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以及对公正的渴望。

李商隐《蝉》: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品原文与背景 李商隐(约812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蝉》诗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内容详细说明 此诗通过对蝉的观察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揭示了蝉因栖息于高处而难以觅食的事实,寓意人才虽有才能却常遭冷遇的无奈。“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生动刻画了清晨蝉鸣渐弱直至消失的情景,让人联想到时光流逝带来的生命消逝。“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借由自身官场漂泊的经历感叹家园荒废的悲哀。最后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明诗人从蝉身上得到了警示,意识到保持清廉操守的重要性。

总结综上所述,虞世南的《蝉》展现了高洁志向;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体现了悲愤中的自我辩白;而李商隐的《蝉》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三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咏蝉诗中的三绝之作。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438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