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唐)刘禹锡(望洞庭唐刘禹锡怎么背)

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一、诗歌背景与创作缘由

1.

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并以诗词抒发胸襟抱负。 2.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至湖南期间。当时,他游览洞庭湖时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洞庭湖作为江南名胜,以其浩瀚壮阔闻名,而刘禹锡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一片美景,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二、诗句原文及注释

1.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

逐句注释

-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水的波光与秋夜的明月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 “潭面无风镜未磨”:平静的湖面宛如未经打磨的铜镜,反映出天光云影。 -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眺洞庭湖,山色青翠,湖水澄澈。 - “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整个洞庭湖比作银盘,君山则如一颗青螺点缀其中。---

三、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1.

艺术特色

-

动静结合

:前两句描写静谧的湖面与秋月交融,后两句则通过比喻手法展现动态之美。 -

色彩鲜明

:诗中“秋月”“翠山”“白银盘”等词汇,营造出一幅层次分明、意境优美的画面。 2.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洞庭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尽管身处逆境,刘禹锡仍能以旷达的态度欣赏天地间的美好,展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

四、影响与评价

1.

文学价值

《望洞庭》以短短四句诗浓缩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成为描写自然景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刘禹锡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唐代诗歌注重情景交融的特点。2.

社会意义

这首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发现美、感受美,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五、总结

《望洞庭》是一首短小精悍却韵味无穷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洞庭湖的绝美风光,更蕴含着诗人豁达的心境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望洞庭》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传承。

**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一、诗歌背景与创作缘由**1. **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并以诗词抒发胸襟抱负。 2.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至湖南期间。当时,他游览洞庭湖时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洞庭湖作为江南名胜,以其浩瀚壮阔闻名,而刘禹锡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一片美景,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二、诗句原文及注释**1.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 **逐句注释** -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水的波光与秋夜的明月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 “潭面无风镜未磨”:平静的湖面宛如未经打磨的铜镜,反映出天光云影。 -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眺洞庭湖,山色青翠,湖水澄澈。 - “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整个洞庭湖比作银盘,君山则如一颗青螺点缀其中。---**三、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1. **艺术特色** - **动静结合**:前两句描写静谧的湖面与秋月交融,后两句则通过比喻手法展现动态之美。 - **色彩鲜明**:诗中“秋月”“翠山”“白银盘”等词汇,营造出一幅层次分明、意境优美的画面。 2.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洞庭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尽管身处逆境,刘禹锡仍能以旷达的态度欣赏天地间的美好,展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四、影响与评价**1. **文学价值** 《望洞庭》以短短四句诗浓缩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成为描写自然景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刘禹锡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唐代诗歌注重情景交融的特点。2. **社会意义** 这首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发现美、感受美,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五、总结** 《望洞庭》是一首短小精悍却韵味无穷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洞庭湖的绝美风光,更蕴含着诗人豁达的心境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望洞庭》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传承。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438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