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多少字)

## 白居易《长恨歌》

简介: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870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两人死后在月宫相会的传说。它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生动的描写以及深刻的主题,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历来为人们传诵。 诗歌以其浪漫主义的笔触,抒发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惋惜,也蕴含着对封建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 一、创作背景及主题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衰弱,社会矛盾尖锐。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并非单纯地歌颂爱情,也暗含了对唐玄宗宠爱妃子、荒废朝政导致国家动乱的批判。 这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是在元和年间(806-820年)。

主题:

诗歌表面上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惋惜和感慨。但更深层次的主题是批判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及其制度的反思。 爱情是表象,政治批判和历史兴衰的警示才是诗歌的内核。 诗歌借用爱情故事,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诗歌内容概要《长恨歌》的故事主线围绕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展开,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与相爱:

诗歌一开始便描写了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对她的宠爱,以及两人之间甜蜜的爱情生活。 这部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细腻地刻画了爱情的甜蜜与美好。

恩宠与骄奢:

接着,诗歌描写了杨贵妃受宠后的生活,以及她对权力的影响。 这部分暗示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杨贵妃的骄奢。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故事的转折点,突显了唐玄宗的昏庸和国家危亡的局面。 这段描写也揭示了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马嵬坡之变:

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逼死,这部分是诗歌的高潮,以悲壮的笔触描写了杨贵妃的死以及唐玄宗的悲痛。 这段文字极具感染力,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毁灭和国家命运的悲剧。

魂归月宫:

最后,诗歌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杨贵妃死后与唐玄宗在月宫相会的传说。 这部分是诗歌的结尾,升华了主题,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悟。### 三、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

诗歌大量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快地描写人物和场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

诗歌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杨贵妃的容貌、服饰、举止以及唐玄宗的感情变化的描写都十分细腻。

对比手法: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将杨贵妃的美丽与安史之乱的残酷形成对比,更突显了爱情的悲剧性和历史的无奈。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也有对历史现实的客观描写,两者巧妙结合,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精炼, 韵律和谐:

诗歌语言精炼,富有音乐感,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四、影响与评价《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无数戏曲、小说、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 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历史诗。总而言之,《长恨歌》是一部集爱情、历史、政治、文学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其魅力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生动的描写,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惋惜,也蕴含着对封建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 千百年来,它一直被人们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438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