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基辅战役
简介
第二次基辅战役,发生于1943年11月3日至12月2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是苏联红军发动的更大规模的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攻势的一部分,旨在解放被德军占领的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及周边的右岸乌克兰地区。这场战役以苏军的决定性胜利告终,基辅被解放,德军在乌克兰的防线被瓦解,为苏军进一步向西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战役背景
1.
苏军战略态势:
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取得战略主动权,开始向西推进。解放左岸乌克兰后,苏军将目标瞄准了第聂伯河右岸,特别是基辅。 2.
德军战略态势:
德军在第聂伯河沿岸建立了“东方壁垒”防线,试图阻止苏军的进攻。然而,由于之前的损失和兵力不足,德军的防线较为薄弱。 3.
基辅的战略意义: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夺取基辅对苏军士气和国际声望都有重大提升。
二、战役准备
1.
苏军准备:
苏军集结了沃罗涅日方面军(后改名为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后改名为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包括大量的坦克、火炮和航空兵。苏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包括佯攻和主要突击方向的选择。 2.
德军准备:
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第八集团军负责防守基辅地区。尽管德军试图加强防御,但由于兵力不足和资源匮乏,其防御准备并不充分。
三、战役经过
1.
初期阶段 (11月3日至11月6日):
苏军在多个地点发动进攻,试探德军防御力量,并寻找突破口。在基辅以北的柳捷日地域,苏军取得了突破。 2.
主要突击 (11月6日至11月13日):
苏军集中优势兵力,向基辅北部和南部实施突击。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突破了德军防线,并开始向基辅合围。 3.
基辅解放 (11月6日):
在苏军的猛烈进攻下,德军被迫撤离基辅。11月6日,苏军解放了基辅。 4.
后续战斗 (11月13日至12月23日):
基辅解放后,苏军继续向西追击德军,扩大战果。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苏军解放了法斯托夫、日托米尔等重要城市,并粉碎了德军的反击企图。
四、战役结果及影响
1.
苏军胜利:
第二次基辅战役以苏军的决定性胜利告终。苏军解放了基辅和右岸乌克兰的大片地区,重创了德军集团军群南。 2.
德军失利:
德军损失惨重,防线崩溃,被迫向西撤退。此次战役进一步削弱了德军的实力,使其在东线的战略态势更加恶化。 3.
战略影响:
第二次基辅战役是苏德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它标志着苏军在乌克兰战场取得了决定性优势,为之后解放白俄罗斯和进军波兰铺平了道路。
五、总结
第二次基辅战役是苏军精心策划和实施的一次成功的进攻战役。苏军的出色指挥、强大的火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这场战役的胜利对整个二战东线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