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岳飞
简介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力主抗金,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屡建奇功。岳飞治军严谨,其统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令金军闻风丧胆,留下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著名评语。然而,在绍兴十一年的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下狱,最终被害于临安大理寺,年仅三十九岁。### 一、 早年经历与抗金初期岳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习武,精通骑射。北宋末年,金军南侵,中原沦陷,岳飞投军抗金。他作战勇猛,很快崭露头角。绍兴元年(1130年),岳飞在牛头山之战中大败金兀术,声名鹊起。### 二、 岳家军的建立与辉煌战绩岳飞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深得将士爱戴。他组建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成为南宋抗金的中坚力量。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著称,深受百姓拥护,也使得金军对其格外忌惮。
郾城大捷: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率军南侵,岳飞率岳家军在郾城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此战中,岳飞运用背嵬军等精锐力量,大败金军,取得了郾城大捷。
朱仙镇大捷:
郾城之战后,岳飞乘胜追击,进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附近),再次重创金军。朱仙镇的胜利,使得岳飞距离北宋故都开封仅一步之遥,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三、 “莫须有”冤案与千古遗恨正当岳飞准备挥师北伐,收复失地之际,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心求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被迫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含恨班师。回到临安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下狱,最终被杀害于风波亭。岳飞之死,举国悲恸,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 四、 历史评价与影响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更是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象征。岳飞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软弱,成为后世警示。
民族英雄: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千古传颂,他被誉为民族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文化符号:
岳飞的形象和事迹广泛出现在戏曲、文学等艺术形式中,例如著名的戏曲《岳飞传》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飞的冤死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金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