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修发愤苦学
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散文清新流畅,诗词婉约深沉,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他并非生而知之,年少时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但他刻苦自励,发愤苦学,最终成就了辉煌的文学事业。流传至今的欧阳修勤奋学习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以下将讲述欧阳修发愤苦学的原文及翻译,并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与其叔父之所亲习者,夜则窃闻其家之藏书而读之。及从师读,便能过目成诵。其精勤如此。### 二、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没有钱财。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字,教他识字读书。欧阳修诵读了许多古代的诗文篇章。等到他稍微长大一些,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和与他叔父关系亲近的人住在一起,晚上偷偷地去听叔父家里藏书之处,然后借来阅读。等到他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就能过目成诵。他学习如此刻苦勤奋。### 三、内容详细说明:1.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开篇点明欧阳修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四岁丧父,家境贫困。这为下文他刻苦求学的经历做了铺垫,也更能凸显其精神的可贵。2.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展现了欧阳修母亲的伟大与智慧。在贫困的环境下,她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而是用芦苇秆代替笔墨,在地上写字教他。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对知识的重视,对欧阳修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诵古人篇章”说明欧阳修从小就广泛涉猎古代经典,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3.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与其叔父之所亲习者,夜则窃闻其家之藏书而读之。”
这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生动地描绘了欧阳修求学的艰辛。家中无书可读,他就想方设法借书。 “窃闻”并非偷窃,而是指他恭敬谨慎地借阅,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尊重。 “夜则”则突出了欧阳修学习的勤奋,他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即使在夜晚也不放弃。4.
“及从师读,便能过目成诵。其精勤如此。”
这句话是对欧阳修学习成果的总结。“过目成诵”并非天生异禀,而是长期积累和刻苦努力的结果。 “其精勤如此”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欧阳修学习的勤奋刻苦,并与开头的“家贫无资”形成对比,更显其精神的可贵。
结语
欧阳修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肯努力,发愤图强,就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激励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