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前赤壁赋》
简介: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其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秋,作者与友人泛舟赤壁,触景生情,抒发了人生哲理和旷达胸襟。全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夜游赤壁的场景,并通过与客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也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范例。### 一、创作背景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境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次赤壁之游,正是在他贬谪黄州期间。 贬谪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人生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常,也促使他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超越。《前赤壁赋》正是这种心境下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前赤壁赋》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2.1 夜游赤壁,描绘景物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地点,“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随后,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色朦胧,江水浩淼;月出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江流浩荡,空明澄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生动形象,更营造了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了铺垫。 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富有感染力,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句子,都极具画面感和艺术性。#### 2.2 与客纵论,探讨人生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作者与友人开始了关于人生的探讨。 友人感慨人生短暂,苏轼则以庄子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哲理来开阔友人的视野,并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来反衬自己对人生短暂的坦然接受。 这一部分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他并不逃避人生的短暂,而是从更高层次去看待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2.3 寄情山水,表达情怀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一段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阐述了作者对于时间和永恒的理解,表达了其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 这种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使文章的思想价值得到了升华。### 三、艺术特色《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优美:
文章语言精炼流畅,运用大量精妙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意境深远:
文章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物,更营造了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赤壁之畔,感受着夜的宁静和美的意蕴。
哲理深刻:
文章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时间的永恒和自然的规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结构完整:
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层层递进,使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自然流畅。### 四、影响与评价《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创作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使其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并被后人反复研读和欣赏。 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体悟的人生哲理。 文章的旷达胸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也激励着后人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