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寿评价诸葛亮
简介
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其中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他的评价既有褒扬,也有批评,体现了其力求客观公正的史家风范,也引发了后世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持续探讨。
一、正面评价:治国理民之能臣
陈寿在《诸葛亮传》中高度肯定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政能力。
“开物成务,以夜继日,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 这句话是陈寿对诸葛亮最核心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在内政方面,勤勉尽责,政绩卓著,其治理国家的才能甚至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这体现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建设和稳定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具体事例佐证
: 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列举了诸葛亮推行的屯田、盐铁官营等政策,以及平定南中叛乱等事迹,这些都佐证了他在内政方面的卓越成就。
“赏罚肃而号令明”
: 陈寿也肯定了诸葛亮治军严明,赏罚分明,使得蜀汉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二、隐晦批评:军事才能的局限性
虽然陈寿肯定了诸葛亮的治国才能,但在军事才能方面,他的评价则显得较为谨慎和隐晦。
“盖应变将,非益州之良图也”
: 这句话是陈寿对诸葛亮北伐战略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善于应变,但北伐战略并非是适合蜀汉的长远之计。这暗示了陈寿对诸葛亮军事战略的质疑,认为其北伐过于频繁,消耗了蜀汉国力。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
: 陈寿客观地指出诸葛亮多次北伐,但最终未能成功的事实。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陈寿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并非毫无保留。
未直接评论其军事才能
: 陈寿并未直接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着重描述了他的战略选择和最终结果,这种“不评而评”的方式更显其史笔的客观与谨慎。
三、最终评价:谨慎而复杂
在《诸葛亮传》的最后,陈寿以“盖天命有分,不可以智力求”作结,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未能成功的惋惜,但也暗示了其北伐战略的局限性。
“智力超群”
: 尽管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有所保留,但陈寿并不否认诸葛亮的智谋和才能,认为他是“智力超群”的人物。
客观与局限
: 陈寿的评价力求客观公正,但也受到时代和个人视角的局限。作为晋臣,他不可能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给予过高的评价。
总结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多维度且复杂的,既肯定了其在治国理民方面的卓越才能,也隐晦地指出了其军事战略的局限性。这种谨慎而客观的评价,既符合史家秉笔直书的原则,也为后世研究诸葛亮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引发了持续的讨论和思考。 陈寿的评价并非盖棺定论,而是留给后人评说的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