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
简介
《定风波》苏轼所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作者时年四十岁。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途经黄河时遇上暴风雨,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勿须惊慌那穿林打叶的声响,不妨且放开嗓门一边吟唱一边从容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快地胜过骑马。有谁会惧怕呢?蓑衣遮挡着烟雨,随遇而安,淡然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酒兴,微微有些寒冷,斜阳从山头照过来,却与我迎面相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过头看看昔日萧瑟凄凉之处,归去罢,那里既无风雨,也无晴朗。
注释
莫听:不要理会。
穿林打叶声:大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何妨:何必;不妨:可以。
吟啸:一边吟诗一边长啸。
徐行:从容不迫地行走。
轻胜马:轻便快捷,超过骑马。
谁怕:谁会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吹雨打,随遇而安,这一生不求荣华富贵。
料峭:形容初春的风寒。
春风吹酒醒:春风吹散了酒意。
微冷:微寒。
山头斜照:夕阳西下,斜照在山头上。
却相迎:却迎面而来。
回首:回头看。
向来:以前。
萧瑟:凄凉冷落。
归去:回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没有风雨的困扰,也没有晴天的喜悦。
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豁达乐观、旷达开朗的写照。他赞美风雨中的从容淡定,以竹杖芒鞋与狂风骤雨相对抗,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全词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在面对人生的坎坷和磨难时,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这首词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语言洗练,形象生动,传达出作者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