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歌曲)

简介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作者在乡村隐居的悠闲生活和恬淡心境。

一、创作背景

《清平乐·村居》创作于辛弃疾中年时期。当时,辛弃疾因抗金主张不被朝廷采纳,郁郁不得志。于是他辞官归隐,在江西上饶带湖一带过起了乡村生活。

二、内容赏析

村居的悠闲自在

《清平乐·村居》词的上阕描绘了作者隐居乡村后的悠闲自在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简朴的茅屋,潺潺的溪水,自在的老人,构成了一幅静谧安详的乡村图景。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有溪南老子,一钓而归清风。”词中刻画了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中儿子正在编制鸡笼,而溪南的老者则悠然垂钓归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

恬淡的隐逸心境

《清平乐·村居》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恬淡的隐逸心境。“晚来风起三更,山月照人松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烹茗待客功。”山风吹拂,松下月光皎洁,词人煮茗待客,一副闲适自得的模样。 “纷纷世事休管他,万事总成空。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只愿在花酒间终老,不愿再为官场奔波。

三、艺术特色

《清平乐·村居》词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细腻传神,充分体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1. 口语化语言

词中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如“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晚来风起三更”、“万事总成空”等,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2. 精妙的对比

词的上阕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下阕则表达了作者恬淡的隐逸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豪迈的词风

虽然《清平乐·村居》词描绘的是隐居生活,但其豪迈的词风依然可见。如“茅檐低小”一句,虽写的是乡村茅屋的简陋,但读来却有一种气宇轩昂之感。

总结

《清平乐·村居》词是辛弃疾隐逸词的代表作,描绘了作者在乡村隐居的悠闲自在生活和恬淡心境,体现了词人豪迈的词风和高洁的人格。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438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