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离娄章句上### 简介《孟子·离娄章句上》是《孟子》七篇中的第三篇,记录了孟子与其弟子以及当时诸侯、贤士间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和道德理念。本篇以“离娄”为名,并非指篇章内容与目有直接关联,而是沿用战国时期子书以篇首文句为篇名的习惯。### 主要内容本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涵盖了政治、伦理、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几个主要议题进行阐释:
一、 仁政与王道
1.
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人民才是国家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主张实行仁政,减轻赋税徭役,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2.
反对暴政:
孟子强烈谴责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认为残暴的统治只会导致民心丧失,最终走向灭亡。>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指出得民心是得天下的关键。
二、 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
1.
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四端”,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以“不忍人之心”为例,说明人性本善。2.
反求诸己:
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反省自身来提升道德境界。>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 强调“反求诸己”的修身方法。
三、 义利之辨
1.
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义”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弃个人利益,坚持正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表明了孟子“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2.
反对唯利是图:
孟子批评当时社会上唯利是图的风气,主张以“仁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表明了孟子对“义”的坚定追求。### 总结《孟子·离娄章句上》是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仁政”思想、“性善论”、“义利观”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