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 中国社会学史### 一、 萌芽与奠基 (19世纪末 - 1949年)#### 1. 晚清时期的社会学萌芽 (19世纪末 - 1911年)

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剧变,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迫切需要了解西方社会和探寻救国之道。

主要特征:

社会学传入中国,以译介西方社会学说为主。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引介了西方社会学思潮,将其作为 “ 西学 ” 的一部分,用以 “ 救亡图存 ” 。

主要成果:

翻译了西方社会学著作,如《社会通诠》《群学新说》等。

开始出现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论述。#### 2. 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 (1912年 - 1949年)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转型加速, 各种社会问题凸显。

主要特征:

社会学在中国开始独立建制,在大学设立社会学系,并开展社会调查。

出现了以

费孝通、吴文藻、孙本文、陈翰笙

等为代表的 第一代中国社会学家。

主要成就:

开展了

社区研究、家庭研究、农村研究

等一系列具有 开创性的社会调查。

出版了

《江村经济》《中国家族》

等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学 著作。

形成了

“ 社会学中国化 ”

的初步思想。### 二、曲折与探索 (1949年 - 1978年)

时代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学的发展受到

意识形态

的制约。

主要特征:

社会学一度被

批判和停滞

,社会学研究

被其他学科所 取代

,如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等。

一些社会学家转向

应用研究

,如社会问题研究、人口研究等。

主要成就:

尽管受到限制,一些学者仍然坚持社会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 成果,如

人口学、民族学

等领域。### 三、复兴与繁荣 (1978年至今)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

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期, 社会 转型加速,

社会学重新受到重视

主要特征:

社会学

恢复重建

,大学社会学系

重建和恢复招生

社会学研究

空前繁荣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益 多元化。

社会学

与国际社会学界

的交流

日益密切

主要成就:

形成了

一支庞大的社会学家队伍

出版了大量

高质量的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研究在

推动社会发展

方面发挥了

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 四、 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挑战:

理论创新

不足。

方法

数据

局限性

社会学人才

培养

流动

问题。

未来展望:

加强

本土化

的社会学理论建设。

推动

社会学研究方法

创新

培养更多

高素质的社会学人才

加强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

交叉融合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学经历了从萌芽、奠基到曲折、复兴的发展历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学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438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