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引言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北宋建立后,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 政治方面:分割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分割地方权力,将地方军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
削弱节度使权力: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原先节度使的兵权,将兵权收归中央,由枢密院掌管。同时,设置转运使分割节度使的财政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逐步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实行更相制衡制度:
北宋在地方设“路”,分“州”、“县”两级,并将地方军、政、财权分属不同机构,相互制约,避免地方形成独立势力。例如,“路”设转运使司掌管财政,“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防止地方官权力过大。
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
北宋实行官员异地任职制度,地方官由中央统一任命,不得在其原籍任职,并定期调动,以防地方势力形成。同时,中央派官员巡视地方,监察地方官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二、 军事方面: 控制军队,防止武将专权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北宋统治者对军队严加控制,防止武将专权:
实行禁军制度:
北宋建立了一支直接受中央指挥的禁军,驻扎京师和其他重要城市,成为保卫中央、镇压地方叛乱的主要力量。
将领与士兵分离:
北宋实行“更戍法”,定期轮换将领和士兵,使将领和士兵不能长期在一起,避免形成私人关系。
削弱地方军权:
北宋将地方军队大部分收归中央,地方只保留少量防御性部队,并由文官控制,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军队的实力和独立性。### 三、 经济方面: 统一财政,控制地方财源为防止地方坐大,北宋政府采取措施统一财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实行“租庸调”制:
北宋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防止了地方豪强对土地的兼并,维护了中央财政的稳定。
设置“转运使”:
北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上缴中央,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有效地控制了地方的财源。
发展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北宋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商业繁荣,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从经济上保障中央集权的实施。### 总结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但这些措施也存在弊端,例如中央集权过强,地方缺乏活力,冗官冗兵,造成财政负担沉重等。总体而言,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积极的,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