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大水法原貌
简介
圆明园大水法是清朝圆明园内的一座大型喷泉群,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是圆明园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设计与建造
1744年,乾隆帝下令修建圆明园大水法。
郎世宁和蒋友仁负责设计和建造,参考了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喷泉。
大水法耗时10年建成,于1755年完工。
结构
大水法位于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占地约200亩。
由三层台阶和五级喷泉组成,最高一层平台高约20米。
喷泉群采用重力供水,水源来自玉泉山。
喷泉
第一层喷泉为“海晏堂”,呈扇形,有11个喷头。
第二层喷泉为“万方安和”,呈菱形,有21个喷头。
第三层喷泉为“海岳开襟”,呈方形,有33个喷头。
第四层喷泉为“平湖秋月”,呈圆形,有45个喷头。
第五层喷泉为“大禹治水”,呈三角形,有57个喷头。
特点
大水法采用巴洛克风格,线条华丽,气势恢宏。
喷泉高度可达30米,蔚为壮观。
喷泉群的雕塑精雕细琢,刻画栩栩如生。
大水法不仅是一座喷泉,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现了清朝皇家园林的最高水平。
历史变迁
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大水法也遭到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焚毁圆明园,大水法彻底损毁。
2009年,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公园建成对外开放。